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以及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原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医士的课程内容

1、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护理学基础、临床各科护理学、整体护理学、护理心理学、中医护理学、西医护理学、中医健身学、针灸推拿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三十余门课程。

2、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都要学的。另,拓展一下相关知识。医士是一种职称,临床医生有高低不同的职称,代表这个医生的水平和资历。分为医士、助理医师、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是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及其以上职称才有独立处方权。

3、卫校基本都有有医士专业。医士是受过中等医学教育或具有同等能力、经国家卫生部门审查合格的负医疗责任的医务工作者。

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原理)  第1张

国内外煤层气中重烃异常分布特征及成因初探

1、有趣的是许多出现重烃异常的煤田附近有一个与煤成气相关的天然气田或油田,有的煤层中也见到了液态石油或者有良好的气显示和油显示,因此有的学者就用石油气的成分来解释重烃浓度,认为与盆地深部层位的含油性有关,可能其运移是沿深断裂进行的(А.И.Кравцов,1983)。

2、具体来讲,在未成熟阶段,重烃组分虽已有所显示,但在整个烃类气体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或者说浓度很低;在成熟阶段,重烃浓度显著增加,至高成熟阶段,重烃的浓度虽较成熟阶段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未成熟阶段。

3、④除甲烷外,重烃C3以上指标在工区西北角均有一个弧立小块状异常存在,反映为重烃气(或湿气)特征。 ⑤甲烷重烃比值(C1/C2+)指标的异常特征(图2)与上述单指标异常特征的最大差别在于工区东北角上单指标块状异常的部位,C1/C2+变为一个条带状正异常,与工区东边界的两个孤立异常点呼应,构成不连续的晕环状异常。

4、摘要:本文从地质及储层特征等技术层面上探讨了淮北煤田芦岭矿区煤层气井的生产条件,这些生产试验井的钻探目的是(1)评估煤层气的生产特性,(2)确定储层的排采条件,(3)评价并改进完井技术,进而(4)全面评估煤层气生产所面临的问题。

煤层气的生成

1、从总体上讲,煤层气的生成包括3个阶段:①原生生物气生成阶段;②热成因气生成(含热降解和热裂解作用)阶段;③次生生物气生成阶段。Scott(1994)依据镜质组反射率值和产烃量,将煤层气生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此方案反映了煤成烃量的变化过程。

2、煤层中存留的生物成因煤层气大部分属于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

3、煤层气的形成过程与煤炭的形成密切相关。煤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陆地上的高等植物,其原始组成主要为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煤的形成经历了泥炭化和煤化两个关键阶段,这个过程包括植物遗体经过堆积、压缩和热化学作用的复杂演变。

4、虽然煤成气与煤层气都可以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及热演化作用生成,但是世界上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气田主要是以热演化作用为主形成的,煤层气则以早期和晚期生化作用生成为主。

煤层气的生成和运移

1、传统的天然气成因理论认为,生物煤层气一般形成于Ro值为0.3%以下,而热成因煤层气形成于Ro值在0.6%~0.7%之上,即生气母质在Ro值0.3%~0.6%的热演化阶段不生气。

2、煤层气的地下运移 煤层气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基质的微孔隙中,其产出过程包括:从煤基质孔隙的表面解吸,通过基质和微孔隙扩散到裂隙中,以达西流方式通过裂隙流向井筒运移3个阶段。上述过程发生的前提条件是煤储层压力必须低于气体的临界解吸压力。在煤层气生产中,该条件是通过排水降压来实现的。

3、储集机理不同:常规天然气是以游离状态储集在储层的孔隙空间当中,在气源充足的情况下,其据计量主要与孔隙空间的大小有关。煤层气则以吸附状态赋存在孔隙的表面之上,其据计量与煤层的吸附性密切相关。

4、成藏过程不同:常规天然气从烃源岩生成后,经过一定距离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聚集在储层中,运移方向受水动力场控制,即天然气主要受浮力和流体压力驱动;煤层气从煤源岩生成后直接被煤储层吸附,其聚集受温压场而非水动力场控制。

准南低煤阶煤层气研究进展及认识

对于低煤阶煤层气资源的富集模式、成藏条件、储层特征以及钻完井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总结,在准南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也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低阶煤煤层气资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总结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准南地区为对象,提出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一些认识。

摘要 乌鲁木齐河东、河西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煤产地之一,煤层层数多,厚度大,具有煤层气资源丰度大的特点,煤层属低阶煤,其含气量较好,渗透性高,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

灰分产率为1%~27%,属低灰煤、特低灰煤,亦有中灰及高灰煤。

西北地区的低煤阶煤层气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盆地,具有丰富的地质背景和储层特性。首先,第一章探讨了低煤阶含煤盆地的地质基础。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是研究的起点,随后详述了吐哈、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和三塘湖盆地的独特地质条件,这些盆地的煤层气地质特征各具特色。

为了更好地对高煤阶成藏特征进行研究,这里着重通过高低煤阶对比,来探讨高煤阶成藏的特殊性。为了便于对比,将Ro0.7%定义为低煤阶煤层气藏,Ro2%视为高煤阶煤层气藏,Ro0.7%~2%视为中煤阶煤层气藏。

西北地区低煤阶煤层气的地质研究由李贵中、孙粉锦、李五忠和陈振宏四位作者共同完成,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封面的形式呈现,发表在《石油工业》这一专业期刊上。本书的ISBN号为9787502189297,适合16开版本阅读。全书共179页,内容详实,包含约254千字,充分展示了这一地区的地质特性。

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学原理、煤层气名词解释微生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