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在“大力提振消费”的政策导向下,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以传统产业升级为抓手,激发内需活力,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作为承载千年饮食文化基因的粽子行业,正站在历史机遇与产业变革的交汇点: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消费升级的践行者;既需回应大众对“烟火气”的眷恋,更需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潮。

端午节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是非常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食,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传统美食,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调研显示,AI正开启对粽子产业助推的新纪元,粽子从端午节专属食品转向四季化消费品的趋势加快,2025年中国粽子市场总量增幅预计为7%,达到110亿元市场规模,从节令符号蜕变为日常消费、健康饮食与文化创新的综合载体。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专家认为,本白皮书以“守正・焕新”为主线,展示梳理粽子行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守文化之根:非遗技艺与地域特色的传承激活消费共鸣;

焕产业之新:智能化生产、健康化创新与国际化布局重塑行业格局;

应政策之势:消费提振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扩内需、促循环”的宏观语境下,让一枚小小的粽子,成为讲述中国消费韧性、文化自信与产业智慧的生动样本。

5月28日,中国数据研究中心发布《2025中国粽子行业消费与品牌现状白皮书》,简称《2025中国粽子行业白皮书》。

第一部分:中国粽子行业现状

一、粽子行业高质量发展时代来临

2025年作为“十四五”收官之年,政府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首要任务,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增收减负、供给创新、场景融合等维度推动消费结构性升级。食品工业作为民生支柱,2024年规模达11.71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一直以来,食品消费都是中国消费者的关键支出。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资产占到了全部工业的4.7%,完成了占比6.6%的收入,实现了占比8.7%的利润,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伴随“2030年健康中国”规划的实施深化,中国消费者的健康公共认知也在持续提升。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2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进一步提到当前我国的食物消费还存在优质食物供给和消费不足、居民合理膳食习惯尚未养成、营养过剩与不足并存等相关问题。中国食品消费的需求也已经全面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的体验升级,2025年成为食品消费需求进一步迸发的关键一年。

二、粽子行业规模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分类标准,粽子所处细分行业为焙烤食品制造(C141)。从烘焙食品行业现状来看,据相关数据预计,2025年我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为 3518亿元,处于持续增长之中。从烘焙食品市场结构来看,粽子占比约为3%左右。

从规模上来看,2025年中国粽子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0亿元,增长率在7%左右,保持良好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

传统文化复兴: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消费者对传统节日食品的重视程度提升,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核心消费品,需求持续增长。

礼品经济带动:粽子礼盒成为企业赠礼和家庭节日消费的重要选择,推动高端化、定制化产品的发展。

文旅经济融合:端午节期间,粽子与文旅活动结合,形成“粽子+旅游”的消费新模式,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

据统计,2021年中国粽子行业产量达到45万吨,2022年增长到49.4万吨,2024年中国粽子行业产量达到56万吨,预计2025年能达到58-60万吨。

从行业供需情况来看,近年来,速冻粽子和真空粽子的兴起,加上商品化粽子产品种类与生产工艺的提升、更加精美的包装与外观,在很大程度上也推动了粽子行业的发展。

总体来看,未来随着行业的持续发展,下游居民消费者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产品需求结构向中高端产品变化,中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同时社会通货膨胀总体稳定,预计未来中国粽子产品价格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三、粽子行业竞争格局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大量品牌入局。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粽子相关现存企业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截至2025年5月,中国现有5632余家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含“粽子”,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粽子相关企业。

根据企查查数据,从地域分布上看,粽子相关企业分布比较广泛,约4成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其中,浙江粽子企业数量有691家、广东有514余家、山东507家、海南452家、河南169家,这几个省份占全国的半壁江山。

中国粽子相关的产业,“粽叶”相关667家企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223家)、浙江省(74家)、湖北省(76家)、江西省(39家)、广东省(26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粽子相关企业专利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5月,已达到2418条,年增长达到了6%。其中,外观设计918条,发明公布707条,实用新型676条,发明授权117条。

在产品毛利率方面,粽子行业毛利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从行业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来看,行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40%上下波动,创新类产品的毛利率能达到80%以上。

如果说十年前的粽子市场还是“小而美”的区域混战,那么如今则是全国性品牌、地方老字号、新消费势力同台竞技的“大江湖”,粽子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

从行业竞争梯队来看,中国粽子行业主要生产商分为三类:全国大型、跨省中型及区域小型生产商。在竞争格局方面,商超渠道粽子行业市占率前三大品牌分别为五芳斋、三全、思念,粽子行业在商超渠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

上市公司方面,2024年五芳斋粽子系列实现营收15.79亿元,通过推出高端礼盒、低糖粽等产品优化结构,叠加供应链效率提升,该业务毛利率提升5.25个百分点,至44.16%。三全食品(002216)2024年汤圆水饺粽子综合营业收入34.74亿元。

随着食品工业的扩大、生产与包装技术发展,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始跨区域经营,全国性品牌逐渐出现,市场集中度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粽子知名品牌有五芳斋、真真老老、知味观、三全、思念、红船、北京稻香村、元祖、中之杰、米旗等。市场品牌呈现出老字号与现代新型大规模综合性的食品加工企业同台竞争的态势。

四、AI正显著提升行业发展

AI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装备正在深刻改造食品行业。在食品行业研发领域,多种技术融合发展成为近年来食品技术提升的关键,成为食品行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

智能化创新创造,科学助力美味体验升级。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品牌及餐饮渠道开始利用AI技术分析消费者偏好,设计、推荐更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的相关风味。

AI助力粽子产品口味与营养个性化升级,正在大幅度改变消费者获取食品产品相关粽子信息的方式。怎么吃得开心、吃得健康、吃得营养,不再只是单方面信息搜索,而是可以结合自身口味需求与身体状况分析出的结果。

当现代新型技术遇上中国传统粽子文化,粽子美食创意不再只是大厨们的专利――人机共创正在成为更加流行的创新创意方式。AI的智能化分析、推荐能力,为地方粽子特色、非遗美食创新打开了新思路,特色风味进一步破圈。

五、行业品牌的分类

如果说十年前的粽子市场还是“小而美”的区域混战,那么如今则是全国性品牌、地方老字号、新消费势力同台竞技的“大江湖”,粽子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

从地域上看,我国粽子产业分布广,但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尤其是广东、浙江、山东、海南等省份。这些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食品加工技术以及便捷的物流体系,成为粽子生产与创新的前沿阵地。

1、老字号品牌

以百年工艺和文化积淀为核心,凭借传统配方和地域特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代表品牌:

(1)五芳斋(浙江):创立于1921年,全国粽子市场占有率超30%,被誉为“粽子大王”,主导起草《粽子》行业标准,产品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闻名。

(2) 真真老老(浙江嘉兴):始于1939年,日产能突破300万只,主打高汤鲜粽,为煌上煌(002695)集团控股子公司,代表产品包括传人粽系列。

2025中国粽子行业消费与品牌现状白皮书  第1张

(3)诸老大(浙江湖州):1887年创立的“粽子状元”,以咸甜双味粽著称,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产品如黑猪肉粽。

(4)北京稻香村(北京):1895年创立的京味老字号,以甜粽为主,经典产品包括蜜枣粽和豆沙粽。

(5)知味观(浙江杭州):1913年创立的杭帮粽代表,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推出低糖粽、杭帮风味粽等。

2、速冻食品品牌

依托速冻技术优势,主打便捷性和规模化生产,覆盖全国市场。

代表品牌:

(1) 三全(河南):速冻食品行业龙头,粽子产品涵盖鲜肉、八宝、鲍鱼等数十种口味。

(2)思念(河南):以速冻汤圆、水饺知名,近年拓展粽子品类,主打高性价比和多样化包装,覆盖商超渠道。

3、地域特色品牌

依托地方食材和文化,打造差异化产品,形成独特市场竞争力。

代表品牌:

(1)中之杰(东北):主打杂粮健康粽,如藜麦大黄米粽、梅肉黑松露粽,结合东北优质糯米资源,定位大众端市场。

(2)潘祥记(云南):滇式粽子代表,融合云腿、鸡枞菌等云南特色食材,推出鲜花豆沙粽等创新产品。

(3)利口福(广东):广式粽代表,以咸蛋黄肉粽、裹蒸粽为主,出口港澳及日本市场。

(4)定安粽子(海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黑猪肉粽闻名,结合“美食+旅游”模式推广。

(5)儋州粽子(海南):特色伏波虾米红鱼粽、干贝粽,融合